LumiereVR郭沁雅:中外VR影视内容分发的差异和思考
明明可以靠颜值却偏要靠才华。
VR影视,一个极具潜力但是现在看来离变现最远的细分领域,不仅仅是硬件不成熟、未普及的问题,作品拍摄、制作,包括分发都面临着重重考验。
做VR影视的都是有情怀的人,陀螺君一直这样认为。
在2018VRCORE开发者大会上,陀螺君采访到了LumiereVR的创始人兼CEO郭沁雅,这位在纽约长大的北京姑娘,在近一个小时的采访里,我们就VR影视在海外和国内的情况聊了很多,而郭沁雅也为我们带来了VR影视内容分发的新思路。
从制作拍摄到分发,Lumiere的转型之路
郭沁雅(Jenny Guo),是一个在纽约长大的北京姑娘,江湖人称“老郭”,研究生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电影制片系(录取率为6%左右),后中途休学创业。老郭在大学期间尝试过各种领域,做过时尚拍卖、NGO、影视传媒、金融等等,最后还是回到了影视这方天地。老郭相信VR会在人类情感和交互上起到很大的作用,巨大的市场前景让她决定创业:“VR很新,美国并没有赶超中国很多,中国市场很大,但创新弱。”
2015年,郭沁雅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创办LumiereVR,并于2016年入选HTC Vive X加速器。早期LumiereVR主要进行VR影视内容的拍摄和制作,其曾经与爱奇艺合作,共同制作了维密中国模特选拔真人秀《天使之路》的VR体验;与获Proto提名的导演Adam Cosco合作VR 电影《rose colored》,甚至获得了斯皮尔伯格导演的重视。Sxsw(世界上最大规模且唯一的“科技+音乐+电影”盛典)是全美最大的一个交互电影节,老郭的团队从500多个申请项目中脱颖而出,也是唯一一个亚洲团队。
目前LumiereVR的团队规模达20多人,在美国、深圳、北京均有据点,最初从VR影视起步,如今则专注于内容发行。其在北美的水族馆、博物馆等场所,甚至在麦迪逊广场花园建立了VR影院。目前,LumiereVR的业务已经扩展到美国和中国之外,并成功进入加拿大市场。
基于前期对VR影视拍摄、内容、消费群体以及消费需求的了解,LumiereVR正在探索为内容制作工作室提供更适合的分发渠道。
找准应用场景分发,数据反向支撑内容
线下内容的分发渠道主要在于体验店,但老郭表示不会做体验店,因为目前VR实体店生存相当困难。在寻找到真正的应用模式之前,要想通过VR产品直接变现并不容易。LumiereVR目前会专注于内容发行,主要是在人流量大的地方搭建VR影院,例如海洋馆、科学馆等公共场所。在这些地点,VR能以一种更生动直观的方式让孩子们更近距离地体验和了解生物科学知识。考虑到儿童是VR未来最大的消费群,所以分发的内容大多属于科教人文性质。
老郭提出要根据不同的场景分发不同的内容,尤其是沉浸感较强的VR内容,如果分发到不合适的地方会完全失去吸引力。商场分发模式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很难定位商场人群的需求,有些设定好的内容可能根本不对商场消费者的胃口。还有许多VR的内容打着VR社交的口号进入市场,但并非所有VR 社交都是必要的。有些地方适合社交,有些地方不适合社交。如何在合适场景投放合适的内容,数据收集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很多内容开发者对市场的了解有限,很多东西只有投放到市场才能筛选出来——这是一个必须经历的调研过程。有些电影内容可能观众觉得不错,但是VR影片制作人觉得差强人意;有些是VR制作人觉得不错,但观众不买账。比如,国外拍了很多艺术类、苦难片之类的内容,很受各大影展的欢迎,但是普通观众可能并不感兴趣。VR影片就跟传统影业一样,分为商业片、纪录片、艺术片等等。有些类型很小众,但水准很高;有些叫好不叫座,有些叫座不叫好。盲目跟风会导致投入的钱打水漂,内容开发商应该与更多的发行商合作。
线上分发目前也较为困难,在大部分视频用户没有头显的情况下,VR内容一旦变成360°视频,即使VR内容本身质量过关,放在Youtube上完全无法呈现出应有的效果。这样暂时无法逾越的鸿沟会招来一片骂声。要把视频用户转换成VR用户,难之又难。
此外,由于中国内容产出量低,大部分线下店分发的内容都来自国外,不可避免的会存在跨文化障碍。有些类型的内容比较容易本地化,但是有些则比较困难,即使配上中文字幕也不能完全解决文化差异问题。所以VR动画会是更保险的选择,但是动画的高制作成本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方面。
今年6月,LumiereVR收购了一家数据分析公司,旨在通过数据分析用户在VR的交互情况以及用户的喜好等。关于这方面的数据分析少之又少,即使行业报告也是数据寥寥。在参观科学馆、海洋馆的人群中,大部分人此前从未体验过VR,这部分人流量可以直接转成VR体验的人流量。这些公共场所月人均流量约可达3-4万人,通过分发的内容可以收集到大量数据,从而了解到人们使用VR的习惯和对内容的偏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没有数据就无法精确定位用户的痛点。有了数据就可以筛选出受观众喜爱的类型和分析研究质量过关的内容本身,数据还能帮助开发者避免一些“坑”。
办公室成为VR影视分发新场景?
除了在科学馆、海洋馆等地方尝试之外,老郭也在北美探索出了新的场景,比如办公室。而针对这个场景,其甚至配置了相关的硬件设备——MoodPod,中文名为“心情仓”,能够根据用户的心情选择想看的内容,主要投放在共享办公室里。
老郭举例说北美的创业公司很愿意每年花1万多美金(大公司可能更多)在员工福利上,满足员工的需求并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是非常有必要的,员工福利也成了留住和吸引人才的必要因素。而VR的内容丰富多样,恰好可以满足公司欲丰富员工工作生活的需求,可以成为员工福利的选择之一。
目前,市面上多数VR设备上的内容以社交为卖点,但在某些应用场景下人们更希望能有独处的时间和空间,办公室里的员工正是希望独处的人群。“心情仓”更偏向智能家居的概念,但提供的内容是有声读物、动画、旅游等等。
把VR设备置于某个固定场所,再对投放内容进行优化,这种B2B2C的模式是较为可行的。其还提到,在北美地区冥想也非常流行,在VR设备中提供冥想类内容也是可行的方案。
“拿冥想类VR内容来说,投放后可以收集到一些用户原有的习惯,比如每周做冥想的次数等。冥想的内容可以在简单虚拟的场景中增加互动性,根据数据不断调整故事的走向,有效增加用户黏度。”
在海外取得一定成效之后,老郭也在探索国内VR影视分发的方式。因为办公室这些在北美行得通的东西在中国不一定有效,毕竟国家文化上的差异依然客观存在。
国内潜力场景:艺术、文旅+VR
目前,VR内容整体呈“内冷外热”态势,国外多国内少。国内从事高品质VR影视内容拍摄、制作的团队屈指可数,而可分发的渠道似乎也非常少。面对这样的现状,不禁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国内VR影片内容不过关可以引进国外资源,那么VR内容除此之外就真的没有别的发展方向了吗?
并非如此。综合目前国内形势,老郭预测国内VR影视内容的发展趋势有两个方向,一是VR文旅项目,二是VR结合当代艺术沉浸展。
(1)VR文旅项目
老郭认为中国VR/AR明年的重点仍然在B端,在领域上将更偏向文旅类。与文旅相关的地产项目、主题公园都有发展的空间。
政府有意向投大量资金在中国文旅项目上,主推文化产品,输出中国的历史文化。正如之前老郭提及的海洋馆和科学馆一样,文化历史类的内容可以和VR设备有机结合,为游客提供更好的体验方式。这样新颖的方式,既能让中国文化“走出去”,也能吸引到一大批喜欢科技追求新颖的年轻人群。“中国的年轻人如今越来越青睐逛博物馆,这一点和纽约逐渐趋同。”
如今国内外VR/AR融入博物馆已经并不鲜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很多人不能亲自去博物馆看自己感兴趣的文物,就算去了文物也是被收藏在展柜中,与观众保持着“安全距离”。而利用VR技术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将文物逼真的呈现在观众眼前。真正做到了将异地的文物或者宫殿建筑搬到家中,让用户足不出户即可近距离欣赏,并且可以通过相关设备进行360°观赏。
VR陀螺也了解到,实际上博物馆+VR的例子已有不少:
首都博物馆在《王后母亲女将一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时,采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妇好墓。
故宫博物院在新技术的探索上一直走在文博行业的前列,早在2003年,故宫博物院就成立了故宫文化资产数字研究所,第一个向公众展示的作品就是故宫VR电影《紫禁城:天子的宫殿》。故宫在之前很多的应用场景上已经使用了VR,用VR重现考古发掘场景、用VR展现故宫内部一些无法对外开放的景点。
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尝试用AR技术展现艺术作品,人们可以通过AR技术,以一种全新方式感受艺术的魅力。
西班牙国家考古博物馆在建馆150周年之际,曾推出一款VR应用,向大众展示了不同时期的西班牙。让用户更加沉浸式地体验西班牙的历史场景。
《纽约时报》在iOS和安卓版手机客户端中均新推出了AR功能,可让读者通过ARKit或ARCore对水平表面进行自定义扫描后,将虚拟火炬固定在其物理环境中。一旦放置得当,用户可以将火炬扩展到真人大小,甚至沿着火炬中的阳台漫步。
大英博物馆有望通过电子设备呈现一个永久的虚拟现实展览,让游客能够近距离观看并体验3D重建后的青铜时代古迹和文物。
大英博物馆的VR体验
博物馆与VR结合的例子只是VR文旅的其中一种方式,文旅项目的多样性和潜力远不该局限于此。VR文旅项目大可以做些新尝试,如何策展、如何落地,沉浸式还是大型VR影视被动式,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方向。非娱乐板块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以养活一部分内容开发团队。
与其他领域相比,VR文旅项目有政府支持的独特优势。2018年10月19日-21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江西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18世界VR产业大会”在南昌举行,国内外的行业专家围绕VR技术在文化旅游产业的最新技术、未来应用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在大会上,西北大学文化遗产数字化国家地方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耿国华也表示说,VR/AR技术的沉浸式特点能让文化遗产换发出新的生命力。
2018世界VR产业大会
“VR文旅就是要做传统旅游产品做不到的事,带游客去永远到不了的地方。”北京全景国家地理影视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房淼声在演讲中道出了VR文旅的新思路。
(2)VR结合当代艺术沉浸展
老郭提到VR在国内的另一个发展方向则是与当代艺术沉浸展相结合。艺术和技术的跨界融合,能带来新的审美维度,让观众更沉浸、更愉悦地享受表演。这是艺术的二次升华,也是VR/AR等技术的新舞台。
新媒体艺术仍在发展中,VR从属性上说也是新媒体影像类装置,完全能够和艺术相结合。VR+艺术可以办成展览性质,让观众身临其境般地体验,这将超越一般的新媒体展。不少艺术界人士对科技艺术展都有很大的兴趣,希望能够进行尝试,出来的成品会很炫酷。VR艺术展不一定会产生盈利,但能让观众接触到新科技和艺术的结合,也会激发一些新兴艺术家用VR来进行艺术创作。此外,值得关注的是,HTC推出了VIVE Arts计划,旨在鼓励更多艺术家与文化机构,通过VR促生更加前卫的灵感与创作手法,吸引更多人接触体验艺术。
今年3月27日,巴赛尔艺术展(Art Basel)于香港举行新闻发布会,同时展会正式向专业观众开放。HTC Vive也作为展会合作方参与了活动,双方共同推出了两部VR艺术作品——由“行为艺术之母”Marina Abramovi带来的《Rising》,以及当代雕塑艺术大师Anish Kapoor创作的《Into Yourself, Fall》。
今年法国橘园美术馆(Musée del'Orangerie)与HTC vive合作推出VR艺术体验,让艺术爱好者零距离走进法国印象派画家克劳德·莫奈的作品。
伦敦考陶尔德学院美术馆(the Courtauld Gallery)是最早一批使用WoofbertVR的博物馆,通过这个应用程序,使用博物馆导览的人群有了大幅提升。
2017年,上海艺仓美术馆的《伊藤润二经典美学AR体验展》就主打AR牌。在上海当代艺术馆的《“聚场”——转媒体艺术展》中,也将使用AR技术配合“德彪西遇上杜丽娘”项目的演出。
2016年4月登录HTC Vive、由Innerspace VR创作VR作品《仙媛》(La Peri)用VR技术演绎著名的芭蕾舞剧,表现出了较强烈的戏剧特质和数码艺术特质,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
Rewind公司的VR导演格雷戈·福伯(Greg Furber)跟威尔士国家歌剧的合作,把两部经典的歌剧——《蝴蝶夫人》和《魔笛》以VR的形式制作成新型歌剧,即《魔法蝴蝶》。
VR芭蕾舞剧《仙媛》(La Peri)
VR歌剧《魔法蝴蝶》
艺术要和AR/VR结合并不困难,但要呈现出不错的艺术效果却并不容易。横亘在VR/AR与艺术之间的大山仍是如何把技术语言转化成艺术语言。这其中还涉及到“平衡”问题——科技应该更好地为艺术注入灵魂,而不能顾此失彼。
目前大众对VR看法依旧是沉浸式、有交互性、可穿戴,但VR未来可能会解锁所有的感官体验(包括味觉、气味和触觉等),那么艺术作品可以添加多种装置。如何把VR融入艺术展——是做3D投影加上AR,还是做传统投影加上交互功能——都是值得考虑的方向。北美目前做了一些场地型娱乐体验LBE(Location Based Entertainment)的尝试,形式上类似主题公园或线下体验店,但运营方法可能跟中国不太一样。
北美VR产业的生态更健康,内容产出够量,但技术上仍存在隔断层。由于VR技术革新太快,内容厂商跟不上革新的脚步。艺术家只负责开发内容,但其本身对于VR设备的了解并不透彻,最后成品的舒适度、接受度仍是未知状态,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老郭说到,就像分发的内容需要数据一样,展览也需要策划。如果只是随意摆放几台VR设备在街头,不加任何方式方法,无法吸引观众。策展人必须强化运营方法、思考呈现的方式、如何让观众在观看时感到舒适以及卫生角度上的注意事项。中国国内在策展方面的经验仍有所欠缺,但国外的VR影展(如圣丹斯、瑞丹斯影展等)起步早,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一年比一年更懂如何策展。
“观众进去设备里,如果没有任何的铺垫,他可能会很排斥。如果要做艺术展,需要好的策展人,懂艺术和VR这一块,然后去策好一点的展。怎么去运营、怎么让人更舒适、整体的人流量怎么去控制。我觉得这都是挺大的一些问题。”老郭说。
此外,有些商场会定期策展,展会的门票收入也是一种不错的线下变现方式。老郭提到中国很多优秀的IP都还没用上,比如国画艺术家齐白石的画等,VR+艺术的结合能产生非常奇妙的结果。只要人们对艺术感兴趣,那么潜在的用户群体就已经就存在,只需要等待科技和艺术之间的隔层慢慢消磨。美国在科艺展上先人一步,美国国内科技界和创意艺术人群的结合更密切。但放眼国内,认为IT互联网人群和艺术人群分属两个圈子的刻板印象依然存在,两者沟通也较少。
结 语
可以说,老郭在场景上的尝试为VR影视内容的拍摄制作和分发都注入了新的思考和新的启发,应用场景的进一步细分,让VR内容的分发从早期的“粗放型”转入“集约型”,为分发提供了更精准的目标,提高了分发的效率。同样,数据的大量收集也是为了摸索出用户的痛点,量化了成千上万不同用户的需求,为内容的开发方向提供了维度。而VR文旅和和VR沉浸艺术展都是日益鲜明的趋势:吃穿不愁的年代,人们的消费结构进入快速转型期。衣食住行在消费比重迅速下降,文化艺术消费异军突起,大众有能力也更愿意为文化艺术消费。
现在LumiereVR已经基本能保持盈亏平衡,对于现状,老郭虽然会觉得无奈,但也并没有失去信心。
“生态不好就只能熬,传统电影也需要50多年,所以VR不可能2、3年就超越,4、5年肯定要的,而且可能还只是个打基础的时候。但我还是挺有情怀,相信这个媒介还是个很好的媒介。”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