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技术:
CPU/GPU 传感/识别 显示/微投影 追踪/定位 电池/电源管理/驱动 声学/光学 通信 OS/软件/算法 云服务/大数据 材料 其它
终端:
头盔 眼镜/盒子 一体机 配件 服务 渠道
应用:
游戏 影视/动漫 娱乐 医疗 军事 媒体 旅游 购物/餐饮 教育 工业/农业 家居 设计 其它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2025国内智能眼镜赛道预测:腾讯、阿里、华为、小米等一线大厂或将全部入局

2025-02-07 15:29
VRAR星球
关注

在智能穿戴设备领域,智能眼镜作为集时尚与科技于一身的代表,正逐步从概念走向现实,成为未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业内最成功的一款产品当然就是Meta与雷朋合作的Ray-Ban Meta智能眼镜,在推出后不久,凭借其时尚的外观和强大的AI功能,就已迅速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爆款单品。

业内已有共识,2025年有望成为智能眼镜行业的爆发元年,多家企业已蓄势待发,准备在这一领域大展拳脚。

就在前不久,刚有消息称阿里旗下的天猫精灵将和夸克团队融合,共同探索AI眼镜在内的新硬件方向,那么今年,还会有哪些企业下场,入局AR/AI智能眼镜呢?本文现就这一话题进行一番简单的预测。

小米、华为

首先要说的是小米、华为这样在硬件科技产品涉足比较广泛的IT科技类企业。

去年11月,业内有多家媒体报道,小米正在积极筹备新一代AI眼镜的发布,并与歌尔公司达成了合作。这款眼镜预计将配备先进的AI功能、音频耳机模块以及摄像头模块,全面对标Ray-Ban Meta,发布时间定在2025年第二季度,大概率是在4月份的米粉节期间。

雷军作为小米的创始人,对这款AI眼镜的市场表现寄予厚望。他预测,这款眼镜的出货量将达到30万台以上。

这款仍在打造中的产品,将以小米自有品牌形式发布,进一步拓展其在智能穿戴设备市场的版图。

此前,小米在智能穿戴设备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技术积累。从智能手表到智能手环,小米已经推出了多款备受用户喜爱的产品。这些产品的成功,不仅为小米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技术储备,也为其在智能眼镜领域的进一步拓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此外,小米一直也很重视AI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小米自2016年起就成立了AI实验室,逐步布局了包括视觉、语音、NLP等12个技术领域;去年5月16日,小米宣布,小米大语言模型MiLM正式通过大模型备案,将逐步应用于小米汽车、手机、智能家居等产品中,当然,未来也可能应用于小米的AI眼镜;

小米还正在搭建GPU万卡集群,以加速AI大模型的训练与优化,同时加大AIOS(人工智能操作系统)的研发,以期实现全局贯通的“感知和记忆、推理规划、执行”完善能力……

在智能眼镜领域,小米已有明确的研发计划和技术积累,加上歌尔的加持,想必成品足以满足消费者期待。

而华为在智能眼镜领域也并非初出茅庐。早在2023年5月,华为就推出了华为智能眼镜2方框太阳镜,这款产品搭载了华为HarmonyOS4操作系统,并已接入华为盘古AI大模型。

之前推出的这款产品,已经可以支持一系列智慧功能,例如天气、日程、航班等语音播报,蓝牙连接,心率检测,健康提醒等,看起来有点像手机部分功能+智能手环的结合。尽管接入了AI大模型,但依旧脱离不开“小贵但不是特别有用的黑科技产品”范畴,还只是一款简单的音频眼镜,与现阶段需要的AI/AR智能眼镜相比,功能还是相对较少。

如果想与目前已入局的厂商有一较高下的实力,新品的推出是必不可少的。据业内消息,华为研究智能眼镜已有7年之久,拥有超过100项专利,仅2024年就已申请了超过20项智能眼镜相关专利,专利覆盖了眼动追踪、三焦镜、快换镜腿、快换镜片、镜框天线和可调镜腿等多项技术。

在AI芯片及算法方面,华为也有相应的布局。其自研的昇腾系列AI芯片在性能、能效比等方面均表现出色,可为智能眼镜提供AI计算能力,支持复杂的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任务,其开发的盘古AI大模型也能够为此提供支持。

当然,华为作为全球领先的ICT解决方案提供商,在智能穿戴设备领域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构建起了全场景的智慧生活。也许,华为未来的智能眼镜可与为手机、平板、智慧屏等设备进行无缝连接,用户能通过眼动追踪、手势追踪等技术,使用眼镜直接操控手机或平板上的应用程序——毕竟相关专利已有,这番想象也不算空想。

VIVO

VIVO这类国产手机企业也是今年可能会推出智能眼镜产品的热门厂商。

2023年11月30日,魅族强势加入智能眼镜行列,发布AR智能眼镜品牌MYVU,并推出了MYVU探索版和MYVU两款全天候时尚AR智能眼镜‌。同时还向传统AR眼镜厂商宣战:没有手机公司赋能的AR厂商,都将看不到未来。

这算是给国内其它的传统手机品牌打了个样儿,也让更多同类型企业看到了前行的方向。VIVO也许就是其中之一。

最近,VIVO正备战混合现实领域的消息在业内讨论度很高,据称公司的MR团队已有500人,MR产品可能最快2025年底,最晚2026年上市(可阅读《一盘大棋!vivo混合现实团队飞速扩展,一系列专利揭示出了背后的真实目标》进行了解)。

但相比于MR,VIVO在智能眼镜领域的布局还要更早。2019年,VIVO就曾经推出过AR眼镜,造型同普通眼镜差异不大,支持双屏异显以及6DOF技术,借助type C线连接5G手机后便可以实现移动办公、AR游戏、3D高清视频等功能。

但很显然,2019年的VIVO AR眼镜也只是一款手机配件,需要配合手机应用使用。同样是这种手机+AR眼镜的模式,VIVO还和Rokid进行过合作,将vivo X100 Ultra手机与Rokid Max和Rokid Max2结合,可为用户带来全新的空间计算体验内容,包括空间相册和3D内容体验。

如果VIVO想在今年推出新的智能眼镜产品,并在领域内占据一席之地,仅仅是这些功能还不够。2023年8月,VIVO曾申请过一项智能眼镜专利,其中涉及手势识别、眼球追踪等功能。通过捕捉和分析手部动作、注视点定位,智能眼镜就可以实现更便捷的交互,如切换界面、控制应用等,更有可能脱离手机,实现专属于智能眼镜的用户体验。

就像魅族说的,传统手机厂商在智能眼镜领域有其特有的优势,例如AI系统、产品生态、性价比、时尚设计等方面。对于VIVO这样的传统手机厂商来说,建立一条独立于手机的智能眼镜产品线确实是一个值得考虑的战略方向。

博士眼镜

另外,像博士眼镜这样的传统眼镜厂商也是一个很有希望的“参赛选手”。

在 AR/AI 眼镜领域,博士眼镜已经有了相当多的合作伙伴,堪称传统眼镜厂家中的明星。从星纪魅族、雷鸟创新,到 XREAL、界环,再到李未可、ROKID 这些智能眼镜界的大佬,都与博士眼镜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详情可阅读《起底博士眼镜:被各大AI眼镜厂商争抢合作,正在成为中国的依视路陆逊梯卡》进行了解)。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博士眼镜想完全自研开发一款智能眼镜,是十分有优势的。

首先,在行业积累和渠道网络上,博士眼镜就已超越了大多数新生的智能眼镜企业。博士眼镜眼镜的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有深入的了解,这有助于博士眼镜在智能眼镜的研发和设计中,更好地融合传统眼镜的优点和智能眼镜的创新功能;此外,博士眼镜还拥有遍布全国的门店网络,覆盖多个省市自治区,能够迅速将智能眼镜推向市场。

当然,到目前为止与众多科技巨头的合作也给博士眼镜带来了许多智能眼镜领域的技术研发经验。这些合作伙伴在AI、AR等领域具有深厚的技术积累,也将为博士眼镜潜在的智能眼镜研发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创新动力。

更不用说在智能眼镜的视力矫正、外形设计、定制化服务等方面,博士眼镜这样的传统眼镜厂商一旦亲身入局研发自己的产品,将更有可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类似的厂商还有雅视眼镜。在去年12月的深圳国际眼镜业博览会上,雅视集团已经与大朋VR、星纪魅族以及普莱斯签署了智能穿戴5S战略合作协议,将共同推动智能穿戴设备的发展‌。再加上宝岛、宝视达、BOLON等,这些知名眼镜厂商都开始纷纷与智能眼镜厂商合作,也许未来推出属于自己的产品只是时间问题。

歌尔股份、立讯精密、鸿海富士康

歌尔股份、立讯精密、鸿海富士康这类高新技术行业的重要制造商,在2025年推出自己智能眼镜品牌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且从目前的行业动态和公司发展态势来看,这种可能性还相当大。

首先,歌尔股份在智能穿戴设备领域就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特别是在AI+显示智能眼镜方面。在前不久的CES 2025上,歌尔股份刚刚展示了Mulan2和Wood2智能眼镜,不仅设计轻便,还融合了多种智能功能,如音乐播放、电话接听、消息通知等。

此外,歌尔在微电子、传感器、声学技术等方面也有显著成就,这些技术为智能眼镜的研发提供了有力支持。

当前,歌尔股份已经与多家知名企业合作,参与了多款智能眼镜的研发和制造,积累了丰富的市场经验。值得注意的是,前文我们已经提到,歌尔股份已经与小米达成合作,将于今年第二季度推出一款新的AI眼镜产品。这一合作不仅有助于歌尔进一步提升其技术水平和市场影响力,还为歌尔推出自有品牌智能眼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除了歌尔,立讯精密在智能穿戴领域同样具备强大的技术实力,特别是在声学产品、AR/VR智能设备等方面。

该公司拥有完善的产业链整合能力,从元器件到配件、组件、整机,都能实现高效制造。去年,立讯精密与东南大学团队、南京平行视界技术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AR眼镜“云雀”正式发布,搭载了全自主研发的偏振体全息光波导技术,相比传统AR眼镜具备更高的显示亮度,光效提升了300%。同时,制造成本降低了60%,重量也更轻,仅45克。

歌尔和立讯精密作为国内领先的制造企业,目前都已参与过智能眼镜产品的研发,鸿海也不敢示弱,已着手布局。

去年12月24日,鸿海宣布,将携手 Porotech 进军 AR 眼镜市场。依双方合作内容,鸿海将加速在 AR 与 Micro LED 的战略布局,并计划在台中建立 Micro LED 晶圆制程产线,预计 2025 年第四季度投入量产。

也许今年,我们就能看到搭载鸿海全新Micro LED技术的AR眼镜面世。

随着AI和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国内以这些公司为首的精密制造企业还会有更多参与到智能眼镜的制造环节中。

阿里、字节、腾讯

提到国内的科技巨头,阿里、腾讯、字节跳动等厂商无疑是绕不开的话题。这些企业在云计算、大数据、AI技术等方面的深厚积累,无疑为进军智能眼镜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最新消息,阿里巴巴智能互联事业群近期正式并入智能信息事业群,由后者总裁吴嘉统一管理。此次整合中,天猫精灵硬件团队与夸克产品团队已开始融合运作,重点布局新一代AI产品规划及能力整合。

融合后的团队将探索包括AI眼镜在内的新硬件方向。这一动向与近期AI眼镜市场的火热态势相呼应。今年年初,阿里云还与AR品牌雷鸟创新RayNeo达成了合作,将为其AI眼镜提供独家定制的通义大模型支持。

现在,阿里智能互联网运用夸克布局 AI 眼镜,整合通义能力,虽其核心团队有变动,但 AI 与硬件结合是该公司在智能眼镜这一赛道上独特的优势,阿里推出自己的AI眼镜品牌,指日可待。

而字节跳动此前在VR领域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旗下VR品牌PICO在去年刚刚推出了MR(混合现实)一体机PICO 4 Ultra,标志着PICO在MR技术领域的全新突破。

现在,AI眼镜正在成为下一个AI浪潮中的新战场,字节当然不会错过在这一赛道中的角逐。2025年1月3日,证券时报披露了一则消息:字节跳动正在悄然评估AI眼镜项目的可行性。国内初创公司闪极科技近期推出的量产AI拍摄眼镜——闪极“拍拍镜”A1已经支持接入字节跳动的豆包大模型,可见字节跳动已经开始了自己的AI眼镜布局。

此外,大家一定还记得,字节跳动去年收购了开放式耳机品牌Oladance,完成了100%控股。Oladance的加入,补齐了字节跳动在音频领域的短板,配合公司已有的抖音内容生态、豆包与Coze扣子的AI能力,再加上其在VR领域已累计的光学显示技术,字节的AI眼镜有望在今年,或再久一点后带给业内一个惊喜。

当然,也不能忘了腾讯。腾讯近年来在智能设备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布局,推出了多款智能硬件产品,例如智能音箱、智能门锁、智能摄像头等。现在爆火的AR/AI智能眼镜作为智能穿戴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在腾讯的考虑范围之内。

在XR行业,腾讯也算是屡战屡败,却又屡败屡战。早期想要收购PICO却败给字节跳动,之后想和Meta合作引进Quest 2也不了了之,XR业务线在成立不久就遭遇了内部调整、人员离职。足以看出,对于没有硬件基因的腾讯来说,从零开始筹备硬件或从外部收购硬件团队都面临巨大挑战。

但话说回来,腾讯在社交、游戏等领域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和内容资源,这些资源可以为智能眼镜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内容支持,因此,腾讯与硬件厂商合作研发智能眼镜的可能性更大。

早在2022年,腾讯就已投资了小米生态链的AR眼镜厂商北京蜂巢科技。三年后的智能眼镜世纪大战已经开始,腾讯如果再不入局,就要被百度、字节、阿里等大厂远远甩在后面了。

更多上市公司与初创企业

AI/AR智能眼镜必然是2025年竞争激烈的“蓝海”市场,在传统智能眼镜厂商打头阵,百度等科技大厂率先入局的趋势下,还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如过江之鲫一般加入。

前文经我们预测,通讯大厂、国产手机厂商、传统眼镜厂商、精密制造企业、互联网大厂等都是AI/AR眼镜的潜在选手,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上市公司和初创企业,也有可能加入。

例如360。去年,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紧跟科技时尚潮流,去东方时尚体验了一把VR学车,也引发了业内对360布局智能驾驶的猜测。而智能眼镜可以将导航信息、车辆状态、路况预警等实时数据以直观的方式展示在驾驶员眼前,能够和智能驾驶有效结合,紧跟潮流的周鸿祎当然有可能加入。

又如产业链上游的一些供应商公司,像景旺电子、环旭电子等,都在积极探讨和预研AI智能眼镜的应用方案。再往细节拆分,AI眼镜的核心产业链环节包括SoC芯片(系统级芯片)、存储芯片、摄像头、声学组件、电池、PCB(印制电路板)和组装等,涉及这些领域的公司都有可能参与到智能眼镜产品的研发、制造和销售中。

本篇文章仅对今年有可能加入智能眼镜赛道的企业进行了简单的预测,其中一部分已经透露了具体的计划,而其余的更多都只是猜测。但无论如何,2025年,一定会有更多企业加入其中,为这一火热的赛道添上新一把火。

文/清月泠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原文标题 : 2025国内智能眼镜赛道预测:腾讯、阿里、华为、小米等一线大厂或将全部入局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推荐专题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