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技术:
CPU/GPU 传感/识别 显示/微投影 追踪/定位 电池/电源管理/驱动 声学/光学 通信 OS/软件/算法 云服务/大数据 材料 其它
终端:
头盔 眼镜/盒子 一体机 配件 服务 渠道
应用:
游戏 影视/动漫 娱乐 医疗 军事 媒体 旅游 购物/餐饮 教育 工业/农业 家居 设计 其它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VR/AR迎来倒闭潮?英特尔Vaunt、IMAX VR、Blippar等公司为何放弃VR/AR?

2018-12-27 16:04
VR陀螺
关注

2018年,对VR来说是不平静的一年。在即将结束的这一年中,我们陆续听到了多家公司放弃VR或AR的消息,包括英特尔的Vaunt,IMAX VR,StarVR等知名公司和项目,这让2018年的冬天显得格外的冷。

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公司选择放弃VR/AR?

卖专利、卖业务:英特尔Vaunt、ODG以及Jaunt

英特尔的AR眼镜Vaunt最初于2018年2月曝光,从造型来看,Vaunt是一款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眼镜了。但只要戴上,你就会看到信息流像出现在屏幕上一样出现在你的眼前——实际上这些信息是被直接投射到你的视网膜上的。

自2 月份首次对外曝光以来,英特尔一直在为 Vaunt 项目寻找外部投资。此前的英特尔认为,Vaunt 至少价值 3.5 亿美元,并且有着相当大的量产和商业化可能。

但Vaunt眼镜的市场推广始终不明确,有消息人士透露英特尔曾经希望找到零售领域的专业机构进行合作。Vaunt创始人Jerry Bautista在去年12月份曾表示,英特尔已经同核心生态硬件提供商进行合作,包括眼镜框架和镜头等等。

到了4月,英特尔官方却突然对外宣称他们计划关闭 NDG 部门同时停止对其下所有智能穿戴产品项目的研发和投入,Vaunt 也不幸位列被“砍掉”的项目名单当中。

在 Vaunt 原型机曝光、媒体大量转发报道后的两个月时间里,英特尔迟迟没有为 Vaunt 找到合适的买家。在一份就关闭 NDG 部门做出的声明中他们这样说道:

“英特尔一直都在不断开发新技术、打造新体验,但并不是所有技术都能最终走向市场。在开发真正具有差异化的消费级增强现实眼镜的道路上,Superlight项目(即Vaunt眼镜)是一次伟大的尝试。但当市场动态无法支撑起对这类项目的进一步投入时,我们不得不做出如此艰难的决定来保证其他技术研发和投入。”

而到了今年12月,据The Verge报道,初创公司North(原名Thalmic Labs)收购了英特尔AR眼镜Vaunt的“技术组合”。该交易的细节尚未披露,但North指出这次收购包含“数百项专利和专利申请。”North在推文将收购视为一种合作伙伴关系,其在推特账号中这样写到:“非常自豪能与这么棒的公司合作,共同发展我们的业务。请继续关注我们,我们的征程才刚刚开始。”

另一家老牌AR公司ODG也难逃相同的境地。ODG由Ralph Osterhout于1999年创立的,曾负责PVS-7夜视镜和《007》系列电影中高科技设备的开发。过去几年中,ODG推出了一系列头戴式眼镜,最终推出了R-9智能眼镜。R-9曾承诺会新增一系列关键功能,包括6DoF和大视场角,售价2000美元左右。截止此时,ODG网站仍在“预订”选项中声明该产品“限量供应”。

就在R-9刚推出前一个月,该公司就完成了一轮5800万美元的A轮融资。这对于任何一家可穿戴设备以及AR/VR公司来说都是很大的一笔A轮融资。

但很显然,ODG作为已经创立已久的公司,在商业化上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尝试,当然这也给很多AR相关公司敲响了警钟。

ODG计划于明年1月出售超107项专利以及公司资产,主要包括:大量VR、AR相关的专利,VR/AR智能眼镜方面的技术,以及其它相关无形和有形资产。其中,包括107项已发布专利组合,16免税额通知、83项未决申请、71项已放弃但可重新申请的专利组合,同时包含品牌商标和有关业务的抵押品。

而在之前一直专注于VR的Jaunt在今年10月也宣布将放弃VR,转而选择转型开发AR与XR技术。据外媒VentureBeat报道,Jaunt计划将其VR业务出售给其他公司。

Jaunt曾为VR捕捉开发过Jaunt One摄像头,并在加利福尼亚州圣莫尼卡设有一个大型VR电影工作室,在那里利用其专业知识和技术在XR中讲述故事。目前该工作室已经推出了350多部作品,包括数量众多的VR电影。Jaunt在其相机硬件和VR播放器上投入了大量资金。在本月,Jaunt还宣布将拍卖该工作室的众多设备,包括VR头显,VR外设,以及显示器、数位版、机顶盒,甚至包括PS4游戏主机。

在最后通牒中挣扎:StarVR

曾经被许多人看好的StarVR也处在岌岌可危的状态中。在推出价值3200美元的超大视野VR头显仅几个月后,StarVR将面临关闭或被出售的威胁。不久前,StarVR在经过六个月后从台湾证券交易所退市,宏碁表示,如果StarVR不能在三个月内盈利将会面临解散。目前宏碁也在积极寻找买家。

StarVR在其大视场角StarVR头显的生产与营销上投入了1500万美元。今年11月20日,主打210°横向视场角、售价3200美元的升级版头显StarVR One(搭载两块1830x1464 AMOLED显示屏和SteamVR 2.0追踪传感器、刷新率达90Hz)开始面向开发者预售。

今年4月23日,StarVR公司曾经在台湾的兴柜市场(相当于大陆地区的创业板)上市交易,但是在11月9日,该公司从股市摘牌。宏碁公司表示,之所以让这家子公司摘牌,是因为对VR行业的状态以及子公司的未来发展进行了认真的评估。

台湾电子时报网站指出,VR仍然处在早期发展阶段,所有的开发者还在寻找盈利模式。宏星前期的主要出货客户包括VR电影体验中心、游戏乐园及网咖等LBE(location-based Entertainment)等高端娱乐市场合作伙伴,营收来源则除了卖断式的VR HMD(头显装置)销售外,还有如租赁式、门票拆分及后续设备维护、软件应用和部分内容提供等其它分润营收。

今年上半年,StarVR公司一共亏损了1.18亿元新台币,约合379万美元,而在去年同期,该公司一共亏损了807万元新台币。今年十月,该公司获得17亿元新台币的销售收入,同比暴跌了89.94%。

凉了:IMAX VR、Blippar

比起仍然能挣扎一下的StarVR,与之有着密切合作关系的IMAX VR已在今年12月正式宣告死亡。

在陆续关闭全球范围内的多个门店后,IMAX VR正式宣布将于明年初关闭其在洛杉矶、曼谷和多伦多的最后三家体验店,并结束VR业务。

公司声明表示:“随着IMAX VR中心试点计划的启动,我们的目的是测试各种不同的概念和位置,以确定哪些方式能良好运作。经过多个VR中心的试验后,我们决定结束IMAX VR中心试点项目,并在2019年第一季度关闭其余三个地点,同时将注销某些VR内容投资。”

IMAX VR所提供的虚拟体验大多都可以在家庭VR中体验到,并没有太多的特别之处。而其他的线下体验中心如The VOID和Dreamscape Immersive所提供的都是玩家无法在家中体验到的内容,如“捉鬼敢死队”或“星球大战”这样的品牌吸引着人们前来体验。

而另一家AR公司Blippar也在这个12月宣布破产。Blippar是一家来自英国的创企,曾从美国高通和Candy Ventures处融得超1.3亿美元的资金,在12月宣布进入破产程序,将遣散所有员工,由英国法院指定破产管理人决定如何处理其资产。而距离Blippar今年九月刚融得3700万美元才刚刚过去三个月。

Blippar声称其倒闭源于公司内部股东的一些闹剧:公司有一笔来自马来西亚政府的500万美元战略投资基金,却被Khazanah(马来西亚主权财富基金)阻止了,因此直接导致了公司的倒闭。

Blippar在公司博客中写道:“一旦破产管理员接受了Blippar的业务及其服务器,Blippar的服务就会停止。 作为破产流程的一部分,所有员工都将被解雇。我们都很抱歉宣布这样一个令人伤感、失望和不幸的结果。

原因在哪?

是什么让这些公司纷纷结束AR/VR业务?陀螺菌认为这其中有许多因素,但有几个最重要的原因,其中的首要原因就是:不赚钱。

目前市场发展还不成熟,VR/AR领域还处于早期阶段,大家都还在寻找盈利方式。而这些出现危机的公司共同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找到理想的盈利方式。

以StarVR为例,其早期将业务重心放在线下娱乐市场中,在与迪拜VR Park合作时采取的是分成模式,来客消费越多,StarVR就赚得越多,营收高低完全取决于线下体验馆的运营情况,且投入高、回款慢。而在这期间,还必须不断更新软硬件设备来保持对游客的吸引力,这种投入必然是一笔长期的巨额费用。

虽然后来StarVR决定减少线下娱乐的投入,转而以高阶商业应用领域为发展重点的发展方向,并计划全力开拓企业解决方案市场,包括建筑、汽车、军事、航天、医疗、零售等不同领域。但也只能说想要盈利还需要时间。

其二就是自身定位问题,如IMAX VR,他们小看了VR内容的重要性以及开发的难度,在具备真正能吸引用户的内容之前,IMAX就推出了自己的VR体验中心,这可能是导致其失败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虽然IMAX有着足够的IP和资源来吸引大量人群,然而到目前为止,IMAX仅投入了400万美元用于制作VR内容。这导致其仅推出了一部体验并不算好的《正义联盟VR》,于2017年11月在IMAX VR中心首次亮相。该公司的独家专利窗口仅持续了两周,之后就被提供给消费者VR头显。

可以看到IMAX VR并未继续开发自己的IP,而只是简单的选择一些玩家在家也能体验到的现成的VR体验,这实在很难对玩家产生太大的吸引力。

而Blippar也是一样,这家成立于2011年的公司曾是AR领域的独角兽,当时它被定位为“面向广告商的第一个通用AR平台”。公司一直没有停止尝试创新和发展,Blippar已经接触了当时所有的最新技术,从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到面部识别和基于位置的AR,但公司从未成功地找到自己的市场,也并未找到赚钱的方法。随着各路科技巨头竞相投资AR,这个耗资巨大的创业公司在无法增收的情况下,还在寻找新客户过程中迅速亏损。

总的来说,目前的VR/AR市场发展还不成熟,从现在来看,不成熟的C端还不是一个合适的选择,这也是目前大部分VR/AR厂商选择B端的原因。正如StarVR曾表示的那样,VR产业的生态链建构不论发展时间或应用普及率,皆不如原先预期得快,消费者及市场都还需要时间适应。但市场的不成熟同时也意味着机会的存在,一个成熟的市场将很难再找到空缺和更多的机会。而新兴的市场通常能为创业者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因此在此时找准落地方向和盈利方式就显得格外重要。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推荐专题

    VR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