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技术:
CPU/GPU 传感/识别 显示/微投影 追踪/定位 电池/电源管理/驱动 声学/光学 通信 OS/软件/算法 云服务/大数据 材料 其它
终端:
头盔 眼镜/盒子 一体机 配件 服务 渠道
应用:
游戏 影视/动漫 娱乐 医疗 军事 媒体 旅游 购物/餐饮 教育 工业/农业 家居 设计 其它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声音也能做面部识别?这个Vive X团队用AI做到了!

2018-03-23 14:50
VR陀螺
关注

但如今,由于VR的主流之路并不顺利,公司的商业模式也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转移,即从to C转向to B。RH说,接下来公司最希望在大陆的教育市场落地,尤其是针对儿童的早教和学前教育。在他看来,除了因为教育市场比较大以外,儿童对于虚拟角色的接受度也非常高。在台湾,公司已经在一家少儿英语学习中心中落地,采用入场门票收费的方式(约100元/小时)获取收入。

声音也能做面部识别?这个Vive X团队用AI做到了!

除了实地的表演之外,Red Pill的一个更为远大的目标是希望能够将整套方案上传至云端,让更多的用户、表演者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就可以在Red Pill远程直播中心进行节目的直播和收看。

Brian认为,云端+电视盒子的方式能够让更多人接触到这种全新的远程教育的方式,而且成本并不会太高。如果公司能够和电视盒子的服务供应商达成合作,就可以直接将自己的软件以应用的形式放到网络电视平台上。用户在家中只需额外安装一个摄像头,让表演者看到反应,接下来就可以很好的进行收看和互动。在收费模式上,则会采取收取月费的模式。

声音也能做面部识别?这个Vive X团队用AI做到了!

总的来说,在教育培训的赛道上,Red Pill的技术可以拓展的方向还有很多。Brian特别提到,无论是线下英语培训还是现在十分火爆的在线真人英语教育,都可以考虑用虚拟老师的形式。因为对于孩子们来说,与卡通角色交流的压力要比和真人小得多。

Red Pill的另一个特色在于,同样是做教育,但和大部分VR教育企业相比,头显这个最笨重的部分可以被完全抛开,这也就变相的降低了用户的准入门槛。

虽然目前B端是Red Pill选择的主战场,但由于成本较低,这套动捕系统实际上也能够被一些有直播需要的个人所采纳。尤其是声音捕捉这一特点,让普通人通过麦克风就能够实现虚拟形象面部表情的实时同步。公司也为此做好了准备,在软件端设置了可以在YouTube、Facebook等开启直播的通道。

动捕+面捕的市场潜力有多大?

Red Pill的这种打造“虚拟老师”的模式,不禁让我们想起了最近在日本爆红的“虚拟主播”。有趣的是,在此次的Vive X第三批团队中,正好有这样一家来自日本的虚拟偶像打造平台COVER,他们也选择通过Vive Tracker来实现全身动捕,然后实时反应在自家的虚拟主播“时乃空”的身上。

在《年收3000多万日元,日本爆火的虚拟主播如何实现?》一文中,VR陀螺记者提到,通过打赏、广告的收入渠道,部分受欢迎的主播可以获得可观的收入。比如最知名的“爱酱”,光是在YouTube上的年收入就可以达到约180万元人民币。连COVER的时乃空每次1小时的直播也能有1.2-3万元的收入。

从成本来看,由于对动捕效果的要求不像电影那么高,因此所用动捕系统的要求也相对较低。比如日本的很多厂商都选用了诺亦腾的Perception Neuron,套装价格为7280/10800元。

声音也能做面部识别?这个Vive X团队用AI做到了!

在面部表情捕捉方面,现在主流采用的还是摄像头。表演者需要通过一个支架将摄像头固定在自己的面前,摄像头收集了面部信息通过线缆传输到电脑上进行处理。

比较来看,Red Pill捕捉声音的优势在于:

1.对用户来说能够表演的更加自然,因为无需承担摄像头和支架的重量,同时也不用打光;

2.成本低和便捷,用户只需普通的麦克风即可实现无线传输。

同时,Vive Tracker在动捕方面的潜力也在被逐渐发掘出来。此前,英国的软件开发商IKinema推出了一款叫做Orion的低成本动作捕捉系统,基于Lighthouse定位技术,由VR头显、运动控制器和3个Vive Tracker构成,年费为500美元。在采访中,RH也提到了这款竞品,并表示Red Pill相比之下对于电脑CPU的占用资源更少。同时公司正在不断优化AI算法,逐渐降低对电脑配置的要求。

总体来看,动作捕捉和面部捕捉在泛娱乐产业的应用在逐渐增加,除了虚拟主播之外,也用于游戏开发。

而在虚拟主播比较小众的中国,教育培训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卡通形象能够有效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尤其是和本地的知名IP结合之后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而虽然虚拟主播在中国偶像化的可能性不太大,但在广告、营销、客服等场合也能够发挥用武之地,因为虚拟的形象天生要比真人更加有亲和力。

无独有偶,在正在进行中的GDC上,Unreal在现场用全身动捕+实时渲染技术,呈现出一个惊人逼真的虚拟角色“Siren”。在大厂的推动下,相信动捕技术和不同产业的结合也将越来越多。

<上一页  1  2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推荐专题

    VR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