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小巨头微美全息的上市困顿
AR基因软肋
如果仅凭高毛利率和高增长这两项关键财务数据,微美全息绝对可以算是资本市场的一个价值标的。但问题在于,微美全息所处的AR行业,目前依然在应用方面存在比较明显的局限性。
事实上,AR的应用已经呈现全民化趋势,且已经被用于一些大众化的场景之中,比如支付宝AR集五福、QQAR红包等等,这些都是数亿人参与过的大项目。
但是AR技术应用不像AI一样,能够发挥大脑属性的作用,它也不像云计算一样,具备数据处理的能力。因此,目前我们看到的AR技术,多用于娱乐和广告层面,而在硬件上,AR眼镜几乎是唯一可以触达C端消费者的产品。
可以说,AR技术,某种程度上对大众来说,是可有可无的技术,在没有杀手级应用出现之前,这是它无法改变的致命缺点。微美全息作为全息AR技术企业,同样不得不面临行业施加的客观局限性。
1、难赚大钱
前面提到微美全息近两年的经营毛利率非常高,但是高毛利率只能代表赚钱的质量,并不能代表赚钱的多少。有高毛利率的微美全息,其实并没有赚到什么大钱。
据招股书提供的数据,2019年上半年,微美全息净利润为0.79亿元;2018年,微美全息净利润为0.89亿元。此外,净利润率方面,2019H1,微美全息达到50%,2018年,微美全息达到39.6%。
虽然净利润率并不算低,但是净利润(毛利),也就是微美全息切实赚到的钱,其实并不多。依然用腾讯和分众对比,虽然微美全息和腾讯、分众在业务体量上不是一个层次的,但它们目前在业内都处在前列,具备一定可比性。另外,由于腾讯财报未披露广告业务的净利,所以这里以三家的毛利数作参考标准,但是对结果不产生实质影响。
2019H1,广告业务上,微美全息毛利只有0.83亿元,分众毛利有24亿元,腾讯毛利有135.78亿元。微美全息与腾讯、分众相差悬殊。
微美全息难赚大钱的事实,必须要怪整个AR行业目前的规模天花板。
以微美全息在招股书中引用的Frost & Sullivan对AR产业的调查报告为例,2019年产业规模预测值为120亿,仅仅是一个百亿规模的产业市场,体量非常小。
(来源:微美全息招股书)
微美全息虽在多个细分赛道(AR广告服务供应、全息AR一体化解决方案供应)位列第一,但是占比依然不高。以2018年的数据作对比,中国AR产业规模为69亿元,但微美全息2018年营收为2.25亿元,只占到了3%。
综上,微美全息目前难赚大钱的原因,一是来自于产业规模还未爆发,二是来自于自身业务份额并不高。
2、应用局限
AR(增强现实)技术其实已经诞生超60年,从前面报告对AR产业规模的预测来看,AR产业规模的爆发应该要到2022年或2023年左右,即超过千亿规模。
但这仅仅是前景,与美好前景形成强烈反差的,是AR产业应用的现状。其实从2018年、2019年、2020年的AR产业(预测)规模来看,也可以推断出AR产业规模虽然增速不错,但也受困于不广的应用范围。
一方面,AR企业和平台,多主要服务于企业客户,即to B,to C产品和服务少之又少,比如微美全息的AR广告业务主要服务于AR广告制作商,AR娱乐产品业务则主要服务于程序开发商。
另一方面,AR技术的硬件产品受众面不高。微美全息目前的产品几乎都是软件产品,或许也是考虑到AR硬件产品市场太小这一关键原因。而且当前知名度较高的AR硬件应该是AR眼镜,但是受众依然非常小,远不如在游戏、影视上大展身手的VR眼镜。究其原因,AR硬件的应用能力实在有限。
这种基因层面的局限性,从微美全息的业务生态上也可窥见一二。微美全息在官方网站中罗列了非常多的AR应用场景,比如在云应用层面,有广告、娱乐、教育、5G;行业应用层面,有广告、家用、娱乐、影院、展览、教育;云开发层面,有人脸识别、AI换脸、数字生命、教育IP、车窗导航、购物导航、旅游导航。
但是目前能够给微美全息带来产值的只有AR广告和AR娱乐,而且在教育、展览、旅游等其他应用场景下,微美全息在官网上呈现的依然是设想方案,没有可以参考的实际案例,至少没有让大众知悉。但是业内的确已经可以看到一些落地案例,比如亮风台与菲尼克斯电气合作的“AR柔性制造生产线系统”,和格力合作的“AR智能家电”等。
可以说,微美全息对除AR广告和AR娱乐产品业务外的AR应用前景是乐观的,但是从案例缺失的角度看,微美全息在实际操作上还是存在一些局限性。起码在微美全息的招股书中,这些应用方案还未能为其带来可靠的收益。
疫情之下的取舍进退
作为一个业务在中国本土,但是要去赴美上市的技术企业而言,微美全息必须考虑这次疫情带来的可能影响,尤其是负面影响。
目前来看,受疫情打击最大的企业都具备户外或线下的特征,比如旅游业的携程和飞猪、电影娱乐的猫眼和淘票票,以及大量拥有规模线下门店的企业,比如西贝、海底捞等等。
但是微美全息的两大业务几乎不会受到直接的负面影响,因为其业务主要都是基于互联网应用,比如在线视频的AR广告、软件里的AR游戏等等,而且其客户都是企业客户。
只是微美全息在线下的业务或试点,比如AR影院、AR展览等,在一段时间内可能都要面临极低的流量曝光,或者不得不被推迟。此外,疫情对微美全息客户带来的不利影响,也需要被合理地评估。
因为对于一些拥有线下业务,且作为微美全息客户的企业来说,疫情为其带来的用工或现金流压力,可能也会辐射到企业的业务需求上,导致企业对AR广告和AR娱乐产品的需求下降,从而使微美全息失掉部分订单,短期内面临疲软的市场需求。
以上这些不确定因素,对微美全息的未来业绩,可能会产生持续性的不确定影响。微美全息是否能够按照自己的预期业绩来向资本市场交待,也是一个未知数。而且,微美全息最近一次更新招股书,已经是一个多月之前的事情了,微美全息有可能继续会推迟既定的上市时间,毕竟疫情之下,国外资本市场对于现阶段来上市的中国企业,在估值方面必然会加入疫情这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这么来看,本就多次延期上市的微美全息,在疫情之下必须要考虑更全面的取舍和进退问题,对自己的估值和股东负责。
写在最后
年仅五岁的微美全息,身上有着太多的闪亮标签:AR多个领域的第一名、高于腾讯和分众的广告业务毛利率、VR、云计算、大数据、5G等焦点技术的整合应用商、不缺钱……
但是,越是披着一件完美的外衣,越会让人有寻找瑕疵的欲望。微美全息自去年开始赴美上市征程以来,外界对颇为神秘的它便有诸多质疑,比如微美全息过去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比如占总资产比例近60%的商誉,等等。
细看之下,微美全息并非没有短板,主营业务的下滑、应用能力的受限,都是微美全息这个年轻AR企业的发展弱点。
回到上市时间上,微美全息的多次推迟,可能是在顾虑着什么东西,或者还有一些关键的问题没有解决。当然,晚点上市也许是个好消息,比如在AR产业爆发的2022年,资本市场对微美全息的印象可能会更好。
但是,到底什么时候上市估值最高,市场反响最好,没人清楚,还是得靠微美全息自己去验证,只是机会只有一次。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