蚁视转战AR:VR领域的创业公司都基本没戏了
双通道 AR 光学镜片的难点
蚁视的双通道方案虽然看起来简单,但据覃政介绍,这里主要涉及两大难题:一是光学方案的设计,二是光学镜片的量产。
关于光学方案的设计,覃政表示,离人眼很近的虚像与远方的实景的光线其实是不一样的,远景的光线类似于平行光,而近景虚象的光线则是发散光,如何实现这两种光线的混合问题是一个难点。为此,蚁视研发了一种复杂结构的多层镜片(即原理图中的那块垂直镜片),它可以让两种光线通过不同的通道进入人眼,从而实现混合。
在光学镜片的量产方面,覃政表示蚁视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来组装镜片:“这里面的难度虽然很大,但我们完全不需要专业光学厂商代工,我们只需要找光学零部件厂商就可以自己组装成品,而且目前我们已经做了几十套样品。”,未来,蚁视还将在北京组建专门的组装线,1 个工人管理 1 个工作站,每月产能预计可达 600 片左右。“未来仅需要通过培养熟练工并增加工作站即可不断提升产能。”覃政说。
商业模式
除了做核心的光学模组之外,蚁视同样也在做 AR 整机产品——蚁视 MIX。除了搭载核心的光学模组之外,蚁视 MIX 以模块化的方式适配支持了手势识别、眼球追踪、inside-out/outside-in 定位追踪、手部控制器等配件。
“在 VR 领域的几年探索,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并在 AR 领域也具有相通性,比如在蚁视 MIX AR 眼镜中,除了光学系统有差别之外,其他的东西基本都是 VR 的技术,包括兼容 SteamVR 进行游戏开发,适配 leap motion,眼球追踪模组等都是来自于之前的 VR 技术。这些技术其实是换了一种新的方式延续发展下去。”覃政如此表示。
关于商业模式,覃政表示他们很有可能做巨头的零部件供应商:“我们不仅可以为大厂提供 ODM 的 AR 产品整机设计,同时也可以提供光学模组和专利有偿使用授权。”
“其实这也很符合蚁视一直以来的商业模式,前 4 年里,我们以自己品牌卖出去的产品其实并不多,反而与很多大公司(联想、一加、360、海信等)合作产品倒是卖得更好,毕竟他们有更具优势的渠道资源,而我们只需要将产品做好就行了。”但这种商业模式在后来却行不通了,“因为大家对 VR 的热度减退了。”
因此,覃政希望在 AR 领域重新激活这种已经被检验了的商业模式。
蚁视目前具有员工 60 来人,最近的一笔融资为 2016 年的 B 轮融资。目前蚁视正在准备在海外进行 MIX 众筹活动,并计划明年推出消费级产品。同时,蚁视也在准备募集下一轮融资。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